2

B-树

数据库索引为什么要使用树结构存储呢?
这个还不简单,树的查询效率高,而且可以保持有序。
既然这样,为什么索引没有使用二叉查找树来实现呢?
这就不明白了,明明二叉查找树时间复杂度是O(logN),性能已经足够高了,难道B树可以比它更快?

其实从算法逻辑来讲,二叉树查找树的查找速度和比较次数都是最小的,但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:磁盘IO ;数据索引是存储在磁盘上的,当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,索引的大小可能有几个G甚至更多。
当我们利用索引查询的时候,能把整个索引全部加载到内存吗?显然不可能。能做的只有逐一加载每个磁盘页,这里的磁盘页对应索引树的节点。
在二叉查找树里,磁盘的IO次数等于索引树的高度。

既然如此,为了减少磁盘的IO次数,我们就需要把原本“瘦高”的树结构变成“矮胖”,这是B-树的特征之一。
B-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找树,它的每一个节点最多包含k个孩子,k被称为B树的阶。
k的大小取决于磁盘页的大小。

下面来具体介绍以下B-树(Balance Tree),一个m阶的B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:

  1. 根节点至少有两个子女;
  2. 每个中间节点都包含k-1个元素和k个孩子,其中m/2<=k<=m;
  3. 每一个叶子节点都包含k-1个元素,其中m/2<=k<=m;
  4. 所有叶子节点都位于同一层;
  5. 每个节点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,节点当中k-1个元素正好是k个孩子包含的元素的值域划分。

下面以3阶的B-树为例,来看看B-树的具体结构。

              【     9    】
 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\
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  \
     【2  6】                 【12】
   /   |      \            /       \ 
  /    |       \          /        \ 
 /     |        \        /          \
1    【3 5】     8       11       【13 15】

这棵树中,重点看【2 6】节点,该节点有两个元素2和6,又有三个孩子1,【3 5】和8。
其中1小于元素2,6之间,8大于【3 5】,正好符合刚刚所列的几条特征。

演示下B-树的查询过程,假如我们要查询数值为5的节点。
第一次IO,查到 9,比较9
第二次IO,查到 【2 6】 比较2,比较6
第三次IO,查到 【3 5】 比较3, 比较5

虽然 比较次数 并不比二叉查找树少,尤其当单一节点中的元素数量很多时。
但是相比磁盘IO的速度,内存中 比较的操作 耗时几乎可以忽略,所以只要树的高度足够低,IO次数足够少,就可以提高查找性能。
相比之下节点内部元素多一些并没关系,最多就是几次内存交换操作而已,只要不超过磁盘页的大小,这就是B-树的优势之一。

但B-树,插入新节点的过程就比较复杂,而且分成很多种情况。所以我们举个典型的例子,上图中插入4.
自顶下查找4的节点位置,发现4应该插入【3 5】之间
节点【3 5】已经是两个元素节点,根据特征2要求,无法再增加了。父节点【2 6】也是两元素节点,也无法再增加,根节点9是单元素节点,可以升级为两元素节点。于是拆分节点【3 5】和节点【2 6】,让根节点升级为两元素节点【4 9】,节点6独立成为根节点的第二个孩子。

            【    4 9    】
         /         |         \
        /          |          \
       2          6          【12】
   /   |         / \        /      \ 
  /    |        /   \      /        \ 
 /     |       /     \    /          \
1      3      5       8  11       【13 15】

虽然维护树结构麻烦,但也正因为如此,让B-树能够始终维持多路平衡。这就是B-树的一大优势:自平衡。

下面在举例说说B-树的删除,继续上一颗树,我们要删除元素11
自顶向下查找元素11的节点位置。
删除11后,节点12只有一个孩子,不符合特征1和5 (不好意思,我猜的,原文就直说不符合B树规范)。
因此找出12,13,15这个节点的中位数,取代节点12,而节点12自身下已成为第一个孩子。(此过程为左旋

            【    4 9    】
         /         |         \
        /          |          \
       2          6            13
   /   |         / \        /      \ 
  /    |        /   \      /        \ 
 /     |       /     \    /          \
1      3      5       8  12          15

虽然B-树的插入和删除,很复杂,没看懂也没关系,关键是理解B-树的核心思想:B-树主要应用于文件系统以及部分数据库索引,比如著名的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。

不过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,比如MySql,则使用B+树作为索引。

很多文档里,有时写B-树,有些写B树,但都是指balance tree,而不是balance binary tree

B+树

B+树是基于B-树的一种变体,有着比B-树更高的查询性能。

一个m阶的B+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:

  1. 有k个子树的中间节点包含k个元素(B-树中是k-1个元素),每个元素不保存数据,只用来索引,所有数据都保存在叶子节点。
  2. 所有叶子节点中包含了全部元素的信息,及指向含这些元素记录的指针,且叶子节点本身 按关键字的大小自小二大的顺序链接。
  3. 所有的中间节点元素都同时存在于子节点,在子节点中是最大(或最小)元素。



              【    8 15    】
 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 \
          /                     \
      【2 5 8】               【11 15】
     /    |     \              /      \ 
    /     |      \            /        \ 
   /      |       \          /          \
【1 2】->【3 5】->【6 8】->【9 11】--->【13 15】

在上面棵B+树中,根节点元素8是子节点【2 5 8】的最大元素,也是叶子节点【6 8】的最大元素
根节点元素15也是子节点【11 15】的最大元素,也是叶子节点的【13 15】的最大元素

需要注意的是,根节点的最大元素(这里是15),也就等同于整个B+树的最大元素。以后无论插入删除多少元素,始终要保持最大元素的根节点当中。

至于叶子节点,由于父节点的元素出现在子节点,因此所有叶子节点包含了全量元素信息。
并且每一个叶子节点都带有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,形成了一个有序链表。

B+树还有一个特点,这个特点是在索引之外,确实是至关重要的特点,那就是【卫星数据】的位置。
所谓卫星数据,指的是索引元素所指向的数据记录,比如数据库中的某一行。在B-树中,无论中间节点还是叶子节点都带有卫星数据。

而在B+树中,只有叶子节点带有卫星数据,其余中间节点仅仅是索引,没有任何数据关联。
需要补充的是,在数据库的聚集索引(Clustered Index)中,叶子节点直接包含卫星数据。在非聚集索引(NonClustered Index)中,叶子节点带有指向卫星数据的指针。
B+树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查询性能上:

  • 在单元素查询的时候,B+树会自顶向下逐层查找节点,最终找到匹配的叶子节点。 这跟B-树不一样的两点是,首先,B+树的中间节点没有卫星数据,所以同样大小的磁盘页可以容纳更多的节点元素。这意味,数据量相同的情况下,B+树的结果比B-树更加”矮胖“,因此查询时IO次数也更少。第二,B+树的查询必须最终查找到叶子节点,而B-树只要找到匹配元素即可,无论匹配元素处于中间节点还是在叶子节点,因此,B-树是查找性能并不稳定(最好情况是只查根节点,最坏情况是查到叶子节点)。而B+树的每一次查找都是稳定的。
  • 在范围查询的时候,B-树只能依靠繁琐的中序遍历。而B+树,很简单,只需要在链表上做遍历即可。

综合起来,B+树相比B-树的优势有三个:

  1. IO次数更少;
  2. 查询性能稳定;
  3. 范围查询简便。

Mysql的阶树计算

 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,以InnoDB存储引擎中默认每个页的大小为16KB来计算,假设以int型的ID作为索引关键字,那么 一个int占用4byte,由上图可以知道还有其他的除主键以外的数据,姑且页当成4byte,那么这里就是8byte,那么16KB=161024byte,那么我们在这种场景下,可以定义这个B-Tree的阶树为 (161024)/8=2048.那么这个树将会有2048-1路,也就是原来平衡二叉树(两路)的1024倍左右,从而大大提高了查找效率与降低IO读写次数。

参考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wuzhe...

Mysql Innodb数据页

其实mysql数据页结构不是单纯16KB都给数据用,请参考https://www.cnblogs.com/bdsir...

看来无论是这里的页,还是操作系统内存的页page的概念,都是类似c语言的structure结构体的概念。

B+树索引的分裂优化

在4阶的B+树中(为了图好看直观,*代表是页面的可用空间)

   【1 3 * *】
     /     \
    /       \
   /         \
【1 2 * *】->【3 4 5 6】

插入记录7时,由于叶节点的页面(下文简称叶页面)中只能存放4条记录,插入记录7时,会导致叶页面分裂,产生一个新的叶页面。

           【1 3 5 *】
         /     |       \
        /      |        \
       /       |         \
      /        |          \
【1 2 * *】->【3 4 * *】->【5 6 7 *】

传统B+树页面裂变操作及分析:

  • 按照原页面中50%的数据量进行分裂,针对当前这个分裂操作,3,4记录保留在原有页面,5,6记录移动到新的页面。最后将新记录7插入到新的页面中;
  • 50%分裂策略的优势:

    • 分裂之后,亮哥页面的空间利用率是一样的;如果新的插入是随机在两个页面中挑选进行,那么下一个分裂的操作就会更晚触发。
  • 50%分裂策略的劣势:

    • 空间利用率不高:按照传统50%的页面分裂策略,索引页面的空间利用率在50%左右;
    • 分裂频率较大:针对如上所示的递增插入(递减插入),每新插入两条记录,就会导致最后的叶页面在此发送分裂。

由于传统50%分裂的策略有不足之处。因此,针对B+树索引的递增/递减插入进行了优化(目前所有的关系型数据库,包括Oracle/InnoDB/PostgreSQL)。经过优化,上述B+树索引,在记录6插入完毕,记录7插入引起分裂之后,新的B+树结构如下:

           【1 3 5 *】
         /     |       \
        /      |        \
       /       |         \
      /        |          \
【1 2 * *】->【3 4 5 6】->【7 * * *】

对比上下两个插入记录7之后,B+树索引的结构图,可以发现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:

  • 新的分裂策略,在插入7时,不移动原有页面的任何记录,只是将新插入的记录7写到新的页面中。
  • 原有页面的利用率,仍旧是100%;
  • 优化分裂策略的优势:

    • 索引分裂的代价小:不需要移动记录;
    • 索引分裂的概率降低:如果接下来的插入,仍旧是递增插入,那么需要插入4条记录,才能再次引起页面的分裂。50%分裂策略,分裂的概念降低了一半。
    • 索引页面的空间利用率提高:新的分裂策略,能够保证分裂前的页面,仍旧保持100%的利用率,提高索引的空间利用率。
  • 优化分裂策略的优势:

    • 如果新的插入,不再满足递增插入的条件,而是插入到原有页面,那么就会导致原有页面在此分裂,增加分裂的概率。

因此,此分裂的优化策略,仅仅是针对递增递减插入有效,针对随机插入,就是去了优化的意义,反而带来更高的分裂概率。
在InnoDB的实现中,为每个索引页面维护了一个上次插入的位置,以及上次的插入是递增/递减的标识。根据这些信息,InnoDB能够判断出新插入的页面中的记录,是否仍旧满足递增/递减的约束,若满足约束,则采用优化后的分裂策略;若不满足越苏,则退回到50%的分类策略。这里提下,递增和递减,指的是趋势,所以Snowflake算法生成的序列是满足递增的约束。


电脑杂技集团
208 声望32 粉丝

这家伙好像很懂计算机~